健康历史新视点:什么是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毛主席当年为何反对,看完你就懂了
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是刘少奇在1959年四月提出的农村经济政策。曾在部分地区推广试用,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一部分中央以及地方领导的认可,但是遭到了毛主席的极力反对,既然取得了一些效益,老人家为什么还要反对呢?创作不易,点个赞我们继续往下看。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以及它产生的背景。三自指的是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一包指的是包产到户。四大自由是,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雇工、自由贸易。这其实和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是本质上是相同的。1959年4月,已经当选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他针对国内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历次土改的经验,提出了这项农村经济政策。
实际上1959年初毛主席就已经退居二线了,在这之前他曾多次提出要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要腾出精力去研究一些其他的重大问题。一线的工作由刘少奇和邓小平主持,由于当时国家遭受了一些困难,刘少奇主席上来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农村经济政策。这与毛主席提出的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是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刘公提出的三自一包政策,短时间内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作为困难时期的过渡性政策并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无法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毛主席认为,当前人民的生活虽然陷入了暂时的困难,只要党和人民一条心一定会度过难关,他说中国“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试验吗?”并对提出包产到户的人说,农村只要把地一分,要不了两年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甚至会有人讨小老婆。毛主席反对三自一包并非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
如果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这个政策持续久了,土地会再次出现兼并,农民也很难保住手里的土地,只有依靠集体才能保住农民有地种。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大修农田水利,当时全国修建水库85600多座,使得灌溉面积扩增9亿多亩,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三自一包也不利于农村的机械化,如果土地全部分到个人手里,不利于大农业的发展,个体户也无力购买大型机器,农民将被长期的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毛主席之所以反对三自一包坚持人民公社制度,还有他更深远的意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人民公社要为工业化服务,只有土地集中起来,农民组织起来,搞好农业生产,农民留下口粮其余上缴国库发展工业以及城市保障。前期是暂时牺牲一下农业,优先发展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发展,继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由于当时西方对我们的经济封锁,我们的工业产品只能在本国消化,这些产品只有组织起来的集体农业才有能力消化,以大型拖拉机为例,单个的农户是无力购买的,只有合作社才有能力购买。
是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第一桶金。主席不仅提出城市工业化,他认为
我们的农村也要逐步实现工业化,首先国家要有城市工业化,大中企业骨干工业独立完善的工业构架。另外还要发展农村以人民公社为体制和组织载体的农村的工业化,他提出的工业化是两条腿走路,城市农村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