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启动
《全民健康大讲堂》北京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2022年8月5日,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响应落实国务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相关规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指导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共同发起,北京协和药厂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的“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项目启动仪式
据悉,该项目归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规范化诊疗培训项目”。旨在聚焦疾病规范诊疗,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我国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疗经验,更好地向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推广与普及疾病知识,促进临床医师对于药物性肝病的规范诊疗交流。活动当天,36位县级医院院长、副院长,45位县级医院科室主任,18位省级三甲医院肝病指导专家,23个分会场1000多位县医院临床医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人口老龄化,药物性肝损伤诊疗面临三大挑战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小元教授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下,药物性肝损伤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部分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需要长期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变慢,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增加,患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也带来了难度,需要高度关注。
“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项目启动仪式
在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谢雯教授看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疗和治疗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出现在三方面,一方面医生在治疗时,通常不是单一用药,可能是几个药物联合使用,因此一旦出现肝损伤,那么如何确定到底是哪一个药物导致的,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药物性肝损伤缺乏一个明确的诊断的标志物。最后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药物有治疗作用,但往往会忽略它的不良反应,这一点公众和部分医生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建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转诊机制
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1]。其中如何识别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品就成为了临床医生的挑战。
“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三级以下基层医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是高于三级医院的,其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尤其需要注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茅益民教授在会上表示,药物性肝损伤一旦发生,患者的原发疾病治疗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严重的肝损伤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因此,药物性肝损伤的危害巨大。但是目前,公众对于安全用药的意识很薄弱,部分基层医生对于如何识别药物性肝损伤也一知半解,缺乏全面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茅益民
首批百县行参与医院名单
作为本次项目的负责人,茅益民教授强调,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充满了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这个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诊疗能力,然后把相关的疾病知识传递给大众。“同时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我们希望一是要加强基层医生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二是整体提升基层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识别、诊断、治疗的能力。三是建立转诊机制,出现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这些危重病例,可以及时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