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保健品与就医治疗之间既没有冲突,也没有因果关系
近日,中国质量新闻网发布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题为“保健品可以代替药品吗?民警及时纠错送八旬老人就医”,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然而,这篇文章所涉及的话题,远不止老人误食保健品这一点。它涵盖了保健品与药品的差别、老年人饮食保健、民警的职责与担当等诸多话题,值得健康产业同仁们深入思考。
文章大意是:在重庆市沙坪区,一对兄妹之间发生了争议。母亲生病了,哥哥认为应该送医治疗,但妹妹则坚持认为只要坚持服用保健品,就能改善母亲的状况。这种不同的看法导致了一场矛盾。最终,民警介入并调解了这个争议,及时将老人送医接受了治疗。
由此,值得健康产业同仁们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保健品是否有治疗效果?吃保健品会耽误治疗吗?吃保健品与就医治疗是否冲突?为什么事件中“妹妹”会主张吃保健品代替治疗?民警乃至社会公众当下对保健品持何种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观点是:
首先,不少人在听说保健品有预防疾病的功效后,便将其视为药品使用,认为可以替代药物治疗。但实际上,保健品和药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保健品的功效主要是为人体提供营养及调节身体机能,无法治疗疾病。因此,在购买并使用保健品时,务必要注意其实质。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保健食品必须在其最小包装物的主要展示版面上设置警示区,明确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并且警示区面积不小于其所在版面的20%,使用黑体字印刷。这也说明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的事实。
其次,保健品对于改善健康状况是有帮助的,这一点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认可。根据保健食品功能目录,保健品拥有27项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抗氧化等。保健食品除了有补充营养物质的作用外,还能调节人体机能,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人经常购买保健品来保养身体,其身体健康状况也较好。因此,当妹妹的母亲生病时,她认为母亲身体缺乏营养,就把自己购买的保健品拿给母亲吃,以提高母亲的免疫力。虽然这种做法并不正确,但从侧面反映了保健品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吃保健品与就医治疗是否冲突?并不是这样。报道中提到,母亲的病情因吃保健品而没有好转,实际上是因为她未经就医治疗,仅仅服用保健品。更重要的是,病情恶化是因为未及时就医造成的,而非吃保健品所致。吃保健品与疾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没有证据表明吃保健品会延误或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在生病时及时求医,而吃保健品则是为了辅助、提升健康状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既不存在“吃保健品耽误治疗”,也不能说明“吃保健品与就医治疗之间存在冲突”。
第四,虽然国家政策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保健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但是这一概念仍未深入人心。尽管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立法过程和监督管理宣传教育,但仍有很多人不清楚保健品与健康的关系,也无法理解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此次涉及保健品的事件中,民警并未对保健品持有排斥态度。他们强调,尽管保健品可以补充营养物质,但仍不是万能的补品。如果生病了,应该及时就医治疗,切勿因为畏医、忌医等原因乱服用保健品,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态度非常明智,展现了民警对保健品的客观认知,也对健康产业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了肯定和指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态度既没有明显的赞美之词,也没有任何诋毁保健品的言辞,整体上做到了公正公平,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积极的引导。